子公司动态
Subsidiary dynamics
O2O时代,谁能站稳后汽时代的半壁江山?
据美通社报道,2018年第二季度, O2O洗车服务商Washe,完成35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他们将利用这笔资金投资于产品开发,将业务拓展到新的市场,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Washe的主营业务是上门洗车,用户通过APP下单,洗车员在一个小时内上门服务,完成后会发一张照片给客户核实结算订单,单次洗车价格在30美元到120美元不等。很快,中国各大门户网站转载了这则消息,然而编辑记者给出的标题并不乐观: 死灰复燃、无疾而终、一地鸡毛……
在中国,O2O洗车频道永远是投资者心里的“黑广播”,时至今日,这个频道播放的依旧是线上洗车全军覆没的哀乐——中国玩家早在2014年就经历了“线上洗车”的狂欢时代,互联网+作为流量入口、资本注入的强心剂和甚嚣尘上的媒体传播,让披着“一元洗车”、上门服务光环的线上洗车前景无限。
然而:
2015年1月,云洗车关闭洗车业务;
2015年1月,厦门本地服务平台智富惠关闭洗车业务;
2015年4月,嘀嗒洗车关闭洗车业务;
2015年7月,车8宣布关闭上门洗车业务;
2015年10月1日,赶集易洗车并入58旗下的呱呱洗车,停止原有洗车业务;
2015年10月12日,e洗车大量裁员并停止上门洗车业务;
2015年11月2日,网络洗车公司我爱洗车被CEO李东晋悄悄解散。
因此,5月2日,在美国获得融资Washe,中国观察者用“死灰复燃”来形容并不为过。但是文章中有一处细节却并未映入分析者的眼帘,“Washe 的洗车员在一个小时内上门服务,完成后会发一张照片给客户核实结算订单,单次洗车价格在30美元到120美元不等。”反观中国,线上洗车的门槛在一元钱,随后的跟帖中,反倒是老百姓看出了端倪:
如今,国内仍不乏后来者通过融资烧钱进入后市场,看似踏浪而来实则站在云端,实难成功,市场的大蛋糕实在具有诱惑力,让人无不向往。如果说在中国犹如昙花一现的烧钱推广线上洗车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那么它在美国的整装待发和中国投资者心中蠢蠢欲动的期盼,应该是“另外一种样子“吧?
原来的样子:单一和孤证是洗车行业的痛点
工信部数字显示,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亿辆以上,私家车总量超过1亿辆。洗车作为汽车后市场最高频的刚需服务,滋养了传统洗车行业近20年,近年又被各大资本方看中,由于一直缺少这个庞大市场的撬杆和支点,这个行业被业内人士用“微利”来定义,让我们看看制约洗车利润的,都有哪些因素。
1、传统洗车行业:
租金。2000-2010年,房价飞涨,是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期,而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是从2010年后才开始迅速增长的(注: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7000多万辆,2017年突破2亿辆)。这种经济发展走势,导致中国刚刚起步的汽车后市场企业最先遭遇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房租成本。资料显示,“在北京5环以内开店,当时的房租成本要占到收入的60%以上。”
人员成本。普通水洗一辆车至少要两名洗车工服务,受天气因素和节假日影响,传统洗车行业一直面临淡季没有人,旺季排队难的局面,加之目前一些加油站也把加油赠送洗车作为增值服务,行业的跨界打劫更加剧了传统洗车业的压力。
用水量巨大。我国是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传统洗车行业缺乏用水技术革新,以每辆车平均每周洗一次使用0.08吨水计算,全国车辆每年洗车用水可达到8.2亿吨,如此巨大的水资源浪费是促使我国政府关停了为数众多的小洗车场。
污水回收成本巨大。洗车污水的回收、分解和净化是矗立在传统洗车厂面前的一座大山,小洗车场没有回收能力,大洗车场不堪回收循环系统的成本重负,也是行业难以为继的原因。
结语:即便用于巨大的汽车保有量,业态单一,盈利模式单一,25元一次的洗车背后是房租、水电、人员、节能减排的重重压力,即便没有线上洗车的分解和蚕食,相信中国大街小巷洗车店的日子并不好过。
2、线上洗车行业:
做O2O洗车,呱呱洗车不得不提。这家公司从成立之初就获得了58同城的投资。2015年,呱呱洗车先与赶集易洗车进行了合并,11月又获得了58同城和风云资本投出的1亿元融资,这几乎标志着上门洗车大战以呱呱洗车的胜出而告终。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呱呱洗车店发展势头似乎与人们的期望相反——山东、河南等地的用户先后曝出呱呱洗车“人去楼空,无法退款”。近日品途商业评论也拨打了呱呱洗车官网上的400客服电话,但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在百度中搜索呱呱洗车近期动态,得到的也全是负面新闻。可以作这样的结论:呱呱洗车把一手好牌打坏了。根据呱呱洗车目前的境遇来看,上门洗车还是没有切到后市场更大的蛋糕,只用洗车这一项利润极低的业务,很难长期立足。
呱呱洗车的痛点在哪里?
调研定位不准确,市场转化率不高。用一块钱线上洗车来改变国人的洗车习惯,谈何容易?一元钱带来的客户忠诚度和粘性更无从考量。20年养成的实体店洗车的观念也许两三年可以改变,但是依靠洗车再引流车主买配饰、修轮毂、买保险,就如同让一个去一元理发的客户顺便吃个饭再去看个电影,虽然都是娱乐休闲,但是跨行转换缺乏专业性,整合资源缺乏广泛性,依然难以实现盈利。
高额补贴造成市场虚假繁荣,融资速度赶不上烧钱速度。打上互联网公司的基因,便照本宣科的模仿别的行业的烧钱经验,客单量补贴的数目惊人,在转化率低迷的情况下,折腾不了几个月,资本方也会捂紧口袋溜之大吉。
洗车服务差强人意。O2O也好,上门服务也罢,最终车要洗干净。上门洗车最先用的是高压水洗,利用高压水枪冲洗车辆,不仅浪费水,而且会破坏环境。除此之外,因为水的用量大,一车水只能洗3-5台车,如果单量较大,势必要花费大量时间解决补给水的问题。为了解决伤害车漆和用水量过大的问题,低压水雾洗车很快出现了,相比于前者,这种方式缓和得多,虽然用水较少,但更像是把车辆打湿之后,用毛巾擦车,“没有冲洗掉的沙子很可能对车身造成划伤。”与此同时,无水洗车也登场亮相了,这种利用表面活性剂、浮化剂等产品洗车的方式,“很难保证沙尘与车漆形成有效隔离,进而划伤车漆。即便是技术可行,也很难让用户相信。”
行业浮躁,缺乏对于产品服务本身的创新和沉淀。资本逐利是没有错的,但对于企业更应该把眼光重点放在可持续经营之道上,过度的追求短期繁荣必然就是繁华过后,一地鸡毛。
结语:打单品类,无疑都在资本压力下走向了贴补,不盈利的订单大战。问题来了,到底如何赚钱。因此大家故事版本从入口各有各的不同,在盈利上出奇的一致,都是做全品类转化,后市场生态闭环。
可问题来了,一个入口到其他产品的转化率呢?看当时订单量最高的品类,1元洗车。往其他品类的转化率低到不足1%,结果可想而知。转化带来的收益,不足以支撑入口成本。支撑线上洗车O2O烧钱大战的依然是一辆可以移动的洗车设备,规避了房租成本却难以规避服务质量、水资源的浪费,一元洗车的无序化竞争,掩盖了洗车行业的成本核算的本来面目,到头来实体店没有消失,反倒是资本消失了。
打通线上线下+革新洗车技术+破除单一业态
才是洗车行业的桃花源
什么样的经营模式才是洗车行业的桃花源呢?在记者的调查中发现了这样的一家企业。线上线下结合的经营模式让他们用多年的实践在这竞争激烈的洗车行业中脱颖而出,没有依靠风投,真正改变行业的底层逻辑。
线上他们开发了一款名为逸掌帮的APP,通过线下单上,线下洗车的方式剔除了60%的房租压力,同时洗车下单APP做进一步深化,破除单一洗车盈利的噩梦,实现多种业态的互相引流。将家政保洁、装修、汽车养护、手机充值、加油卡充值、驾驶证查分等众多服务纳入APP,线上洗车只是作为引流渠道,而众多的增项服务则保证了用户的留存。
在引流项目洗车上,研发团队选择用蒸汽洗车代替水洗,与近些年来涌现的龙门洗车、微水洗车、高压冷水洗车以及无水洗车相比,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节能减排,作为中国净化委唯一认证企业,这一举措更是响应了国家对于国家节约水资源的号召,同时垂直化的运营服务管理,也让每一位用户都能够享受到专业的服务。
在后续实际的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这样的服务不仅仅可以通过APP享受到,在未来的几年,各大一线城市也都将建立城市生活馆。
城市生活馆
移动洗车覆盖城市大街小巷,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所有APP会员引流到生活馆,由单一消费,转化为人、车、家服务互联,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真正意义上实现互联生活,互网互通。
不断的创新,似乎正是这家企业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而创新的真正含义在调查中企业掌舵人给出了他的答案:“真正的创新是无中生有,而不是模仿先进,否则中国就没有马云的阿里巴巴了,也就没有让国人骄傲的华为了;靠谱的创业是满足特定客户的盈利结构设计,而非对热销产品的抄袭,单一产品构不成稳定的盈利基础。经营的成功不是上市圈钱,而是用持续盈利的能力来滋养团队和客户,让每个经营者都成为创业者,从而解放最初的创业者自己。”
洗车行业又将何去何从,仅仅从逸掌帮这一家公司的成功我们便不难发现,未来单一的洗车将不再成为市场的主导,纵观国内外汽车后市场,洗车需求为客户刚性,市场空间巨大,而且会越来越大,各路英才纷纷进入却又大都折戟而归,行业逻辑势必被不断打破,谁才是最后赢家不得而知,模式之争、服务品质之争、流量之争让我们拭目以待,无论如何笔者认为结局必然是终端客户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